关于我们

公司新闻

因为科技荣获《第三届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

2015年09月24日 来源:因为科技

因为科技“INFINIT机动车维修质管信息系统”荣获“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第三届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

长期以来由于车主意识不强,以及部分维修企业的作业不规范和管理手段薄弱等众多因素造成车辆漏保、失保、以修代保和维护作业项目不到位等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地影响了车辆维护质量,车辆行车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因为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整合营运车辆维修各环节,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加强事中和事后管理,提高车辆维修企业的维保质量,保障车辆安全运营,构建质量纠纷追溯系统,有效保障了承托修双方利益。去年7月以来,该系统已在无锡市区所有营运车辆维修企业实施,覆盖市区所有营运车辆,无锡市营运车辆技术状况有明显提升。

营运车辆事故高发,亟需提升车辆维保质量

客车、货车等营运车辆是我国道路运输主力,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长期居高不下。据统计,2014年,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近35000人,高于2013年的31604人。按平均每万辆车死亡人数计算,2014年达2.22人。

除驾驶人的主观因素外,营运车辆性能、机械故障、道路状况和天气条件被列为诱发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四大主因。道路状况和天气条件难以预测,而通过规范的保养可以提升车辆性能,降低故障发生几率。加强营运车辆的维修维护管理,确保车辆本身的性能安全,是从源头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抓手。

营运车辆维修维护涉及运输企业(车主)、维修企业、检测企业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四方。为节省时间和费用,车主往往存侥幸心理,不愿进场维修。维修企业规模和维修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不规范的企业唯利是图,维修保养作业缺项漏项或只收费不维护。

“营运车辆维修质量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的症结,在于维修信息和维修过程不透明,车主对维修企业、维修企业管理者对维修技师的维修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因为科技副总经理杨征说,车主、维修企业、检测企业、交管部门间未能建立统一、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车主无法确认维修企业是否保质保量作业、车辆是否真实进场维修,这为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和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

杨征介绍说,早在2013年6月,因为科技在调研营运车辆维护市场情况时,发现解决维修质量问题的关键环节在维修企业。车辆维修项目、维修人员资质、所耗工时等车辆维修质量数据均在维修企业产生。

运用物联网技术,因为科技整合营运车辆维修过程及各方参与者,推进流程节点再造,理顺管理规程,做好数据关联,建立了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包括营运车辆技术管理监督平台、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系统、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和机动车检测监管系统四部分,应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信息、数据分析挖掘、视频智能分析、云计算、组态控制、认证加密等多项技术,收集营运车辆维修过程、车辆性能检测、管理部门综合检查结果等数据,形成营运车辆电子维修档案和营运车辆技术管理大数据云。

“我们将维修过程与物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全程记录维修企业的投入时间、作业人员和作业项目,实现维修过程公开透明,确保维修质量和车辆安全运行。同时,在发生维修质量纠纷时,系统可追溯维修过程及维修数据,保障承托修双方的利益。”杨征说。

打通营运车辆维修各环节,构建阳光维修生态链

在无锡市双马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用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录入一辆待维修的货车信息,车牌号、车辆长度、车主及维修类别、进厂里程、接车员等信息应录尽录。

信息录入结束后,货车进入维修区域,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则开始收集维修数据。首先,系统以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确认车辆身份,确保车辆真实进场维修,杜绝虚假维修。其次,利用因为科技的Infinit-FD人像识别系统软件,识别维修现场的维修人员、质量负责人,不仅确认维修人员与质量负责人的资质,还为事后管理提供了追溯证明。

为规范维修企业的车辆维护作业,维修区域装有高清视频设备,全程记录作业过程,防止作业缺项漏项,以提高车辆维修质量和安全性能。在营运车辆维修流程的最后,完成维修的车辆进入车辆性能检测机构,由高清视频记录检测人员检测的全过程,记录内容包括检测项目、检测人员、检测时间等。检测后,系统将生成“电子三检单”,即二级维护前检测记录单、二级维护过程检测单、二级维护竣工检验单,以及维修合同、结算清单、检测报告和合格证,留下溯源单证材料。

杨征说,借助物联网技术,维修企业获得的全部数据进入大数据云,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维修企业、检测机构、道路运输企业均可共享车辆维护信息。“该系统打通了营运车辆维修、检测、监督、管理关键关节,颠覆了原来‘各自为政’的局面,引导全社会对车辆维护过程进行监督,形成了新的机动车维修生态链。”

因为科技售前技术经理赵岩说,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抓住营运车辆维护的事中、事后管理,即事中维修过程全透明,事后无纸化管理可追溯,切断了检测黄牛买卖合格证的可能性,明确了各方责任和义务,保障了承托修双方利益。

不仅如此,运输企业或车主还可在线预约车辆维护和检测时间,该系统将根据全市预约数量、维修企业接单情况合理配置。如一家维修企业接单能力当天已饱和,系统将为车辆预约其他维修企业,避免运输企业因排队等待时间过长而造成损失。

“对运输企业和车主而言,使用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后,不仅可随时查询车辆技术台账、监督维修企业,还可在出事故后追查维护维修企业。”赵岩说,交通管理部门无需现场监督,即可获取车辆维护的真实数据,将大幅提升监管效率。

“系统+增值服务”模式打开广阔市场

今年4月新发布的《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公路营运车辆达1537.93万辆,比上一年增长2.2%。其中,江苏省营运车辆达77.18万辆,上海、浙江分别为23.99万辆和51.42万辆。

与快速增长的营运车辆相比,我国车辆维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尚处起步阶段。包括江苏在内的13个省份均未能建立起一整套的车辆维修质量管理系统,其余省份则以视频监控为主,也未能形成系统的事中、事后监管。据估计,车辆维修质量管理的全国市场规模在10亿元以上,长三角地区达9000万元以上,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自去年7月启用以来直至今年6月底,因为科技的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已在无锡市区所有营运车辆维护企业实施,覆盖市区的所有营运车辆。同时,因为科技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在江阴市、宜兴市维修企业的安装工作正在实施中,目前已有137家企业完成系统安装,工位达330条。系统完成车辆维修和检测近10万次。

“因为科技开发的信息系统提高了机动车维修的准入门槛,提升了维修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规范了营运车辆维修过程,让倒卖车辆检测合格证的黄牛失去市场。机动车维修企业非常愿意安装这个系统,也提升了行业监督水平。”无锡市交通运输管理处负责人说。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档案报告,是因为科技在推广该系统过程中的一项增值服务。营运车辆技术管理大数据云收集了车辆维护的全部数据,因为科技工程师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形成营运车辆健康档案、管理档案等报告。

以健康档案为例,二手车买主可根据因为科技出具的某辆车的全部维修数据,判断该二手车辆的“健康状况”,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二手车“柠檬效应”。

杨征说,信息系统改变了参与主体相互独立的机动车维修模式,形成互联各参与主体的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生态圈,使得营运车辆的维修质量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可视化。今后,因为科技将依托在无锡市的实施经验,持续迭代升级该系统,并根据国内其他城市的实际进一步优化提升,向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